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問答
問:《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》的作者是誰?
答: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的作者是王之道
問: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是宋代的作品
問: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是什么體裁?
答:詞
問:一餉凝情無語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一餉凝情無語 出自 宋代王之道的《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》
問:一餉凝情無語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一餉凝情無語 的下一句是 手拈梅花何處。
問:出自王之道的名句有哪些?
答:王之道名句大全
如夢令·一餉凝情無語賞析
“一餉疑情無語”,顯然不是終日無語、整日銷凝而是忽然間因觸景生情而產(chǎn)生的惆悵。從次句看,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。這情形有類于《西洲曲》“憶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”,從憶梅到折梅,引起對遠人的懷思有一個從無意到有意的過程。折梅與懷人有關(guān),所來自遠,南朝劉宋時陸凱贈范曄詩云:“折梅逢驛使,寄與隴頭人。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。”故次句言“手捻梅花何處”,其意仍在懷思遠人。“何處”二字則有欲寄無由的苦惱,故“手捻”梅枝,彷徨徘徊。
女子所懷何人,下句更有暗示。“倚竹不勝愁”,系用杜詩《佳人》“天寒翠袖薄,日暮倚修竹”句意,杜詩寫了一位為丈夫所遺棄的婦人自保貞潔的德操品行。這里用以暗示詞中女主人公離居的憂傷,和對遠人一往情深的盼望。同時又沿用杜詩,以翠竹之高節(jié)擬人“暗想江歸路”,則進一步點出其人遠人的蹤跡,想當初,他從“江頭”揚帆遠去的,而此時也該從去路歸來了吧!這句“暗想”聯(lián)上“凝情無語”云云,又進一步通過狀態(tài)表情,表現(xiàn)女子那深沉的思念,難以用言語表達。而“江頭歸路”聯(lián)上“何處”云云,又使人聯(lián)想到唐詩“妾夢不離江水上,人傳郎在鳳凰山”(張潮)的意境,使人體會到她的內(nèi)心之癡迷。
從“暗想江頭歸路”到末二句“東去,東去,短艇淡煙疏雨”,在意象上有一個跳躍。兩字“去”字,可推知不是丈夫歸來,倒是出外時的情景。那時,他就乘著一葉行舟在煙雨迷蒙的江頭離她東去,那景象是如此凄迷,記憶又是如此猶新,令人難以忘懷。這種倒敘不僅使讀者領略到更多憂傷,豐富了詞人的內(nèi)蘊;而且造成一種類乎漢詩“步出城東門,遙望江南路。前日風雪中,故人從此去”的意境,既顯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,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溫潤。
“詞人難于令曲,如詩之難于絕句,不過十數(shù)句,一句一字閑不得。末句最當留意,有有余不盡之意始佳。”(張炎《詞源》卷下)這首詞的作者,注意措語用意的深婉,做到了句無閑字而有余意;結(jié)尾處所造想象中境界,亦饒悠悠不盡之韻味,故稱合作。
- 見梅半月山行不識梅,近城纏見一枝開。呼童截竹敲冰水,盛取數(shù)枝隨轎來。
- 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,萬道虹光育蚌珍。天上若無修月戶,桂枝撐損向西輪。
- 正月八日坐局沽酒為問里閭何蹀躞,上元楚俗習張燈。新春此時最佳處,獨我坐曹如定僧。霜林夢澤蒼茫野,煙草江邊寂寞城。小飲未能來喚藁,雙眸終日冷如冰。
- 西陵絕句詩十四首沙漲錢塘事莫無,赪山浪到定山枯。莫言白馬揚波緩,尚有重潮文大夫。
- 老將百戰(zhàn)西歸變姓名,悲歌擊筑醉湖城。貂裘換得金鴉觜,種藥南山待太平。
- 次韻王龜齡貢院浩渺春波暖白蘋,溪頭廣廈旅楹新。佩衿無復歌游闕,糟粕空慚老斲輪。門外縕袍人立鵠,榜間淡墨筆如神。使君道德魁天下,膏馥分沾盡澡身。
- 玉樓春(茶)酒闌未放賓朋散。自揀冰芽教旋碾。調(diào)膏初喜玉成泥,濺沫共驚銀作線。已知于我情非淺。不必寧寧書木宛面。滿嘗乞得夜無眠,要聽枕邊言語軟。
- 知郡韓公挽詩二首雁塔聯(lián)名舊,監(jiān)車得路先。凌云曾誦賦,縱壑愿推賢。繼剖龍溪竹,同歸象骨田。傷心老盤谷,誰與序山川。
- 望三山放翁居晚進違前輩,湮才重此州。絕知他日少,預作百年憂。樵牧非身致,聰明不我謀。莫令司馬藁,祗候茂陵求。
- 疑獨學錄屢過仆言詩又遺以成編蓋區(qū)區(qū)每有意初聞富經(jīng)術(shù),頗復事風騷。作者意不盡,斯人才已高。大編來警策,短發(fā)對爬搔。好語遠相避,獨憐曾幾遭。
- 10小石開門門禁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