烝民
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。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天監(jiān)有周,昭假于下。保茲天子,生仲山甫。
仲山甫之德,柔嘉維則。令儀令色。小心翼翼。古訓是式。威儀是力。天子是若,明命使賦。
王命仲山甫,式是百辟,纘戎祖考,王躬是保。出納王命,王之喉舌。賦政于外,四方爰發(fā)。
肅肅王命,仲山甫將之。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夙夜匪解,以事一人。
人亦有言,柔則茹之,剛則吐之。維仲山甫,柔亦不茹,剛亦不吐。不侮矜寡,不畏強御。
人亦有言,德輶如毛,民鮮克舉之。我儀圖之,維仲山甫舉之。愛莫助之。袞職有闕,維仲山甫補之。
仲山甫出祖。四牡業(yè)業(yè)。征夫捷捷,每懷靡及。四牡彭彭,八鸞鏘鏘。王命仲山甫,城彼東方。
四牡骙骙,八鸞喈喈。仲山甫徂齊,式遄其歸。吉甫作誦,穆如清風。仲山甫永懷,以慰其心。
翻譯和注釋
譯文
老天生下這些人,有著形體有法則。人的常性與生來,追求善美是其德。上天臨視周王朝,昭明之德施于下。保佑這位周天子,有仲山甫輔佐他。
仲山甫賢良具美德,溫和善良有原則。儀態(tài)端莊好面色,小心翼翼真負責。遵從古訓不出格,勉力做事合禮節(jié)。天子選他做大臣,頒布王命管施政。
周王命令仲山甫,要做諸侯的典范。繼承祖業(yè)要宏揚,輔佐天子振朝綱。出令受命你執(zhí)掌,天子喉舌責任重。發(fā)布政令告畿外,四方聽命都遵從。
嚴肅對待王命令,仲山甫全力來推行。國內政事好與壞,仲山甫心里明如鏡。既明事理又聰慧,善于應付保自身。早早晚晚不懈怠,侍奉周王獻忠誠。
有句老話這樣說:"柔軟東西吃下肚,剛硬東西往外吐。"與眾不同仲山甫,柔軟東西他不吃,剛硬東西偏下肚。鰥夫寡婦他不欺,碰著強暴狠打擊。
有句老話這樣說:"德行如同毛羽輕,很少有人能高舉。"我細揣摩又核計,能舉起唯有仲山甫,別人愛他難相助。天子龍袍有破缺,獨有仲山甫能彌補。
仲山甫出行祭路神,四匹公馬力強勁。車載使臣匆匆行,常念王命未完成。四馬奮蹄彭彭響,八只鸞鈴聲鏘鏘。周王命令仲山甫,督修齊城赴東疆。
四匹公馬蹄不停,八只鸞鈴響叮叮。仲山甫赴齊去得急,早日完工回朝廷。吉甫作歌贈穆仲,樂聲和美如清風。仲山甫臨行顧慮多,寬慰其心好建功。
注釋
烝(zhēng)民:意即庶民,泛指百姓,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及之前歷代對“百姓”的稱謂。烝:眾。物、則:嚴粲《詩緝》謂“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,稟性而有則”。
秉彝(yí):常理,常性。
懿(yì):美。
假:至。
仲山甫:人名,樊侯,為宣王卿士,字穆仲。
式:用,效法。
若:選擇。見《說文解字》段玉裁注。賦:頒布。
辟:君,此指諸侯。
纘(zuǎn):繼承。戎:你。王躬:指周王。
出納:指受命與傳令。喉舌:代言人。
外:鄭箋謂“以布政于畿外”。爰發(fā):乃行。
肅肅:嚴肅。將:行。
若否:好壞。
解(xiè):通“懈”。一人:指周天子。
茹:吃。
矜(jīn):老而無妻。強御:強悍。
輶(yóu):輕。鮮:少。克:能。
儀圖:揣度。
袞(gǔn):繡龍圖案的王服。職:猶“適”,即偶然。闕:缺。
祖:祭路神。業(yè)業(yè):馬高大的樣子。
捷捷:馬行迅疾的樣子。
彭彭:形容馬蹄聲雜沓。鸞:鸞鈴。
骙(kuí)骙:同“彭彭”。喈(jiē)喈:象聲詞,鈴聲。
徂(cú):往。遄(chuán):速。
吉甫:尹吉甫,宣王大臣。穆:和美。
永:長。懷:思。
烝民問答
問:《烝民》的作者是誰?
答:烝民的作者是佚名
問:烝民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烝民是先秦的作品
問:烝民是什么體裁?
答:詩經·大雅·蕩之什
問: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 出自 先秦佚名的《烝民》
問: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 的下一句是 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
問: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?
答:佚名名句大全
烝民賞析
這首詩《毛詩序》謂“尹吉甫美宣王也,任賢使能,周室中興焉”;因詩中直接頌揚的是仲山甫,而不是周宣王,故朱熹《詩集傳》認為是“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齊,而尹吉甫作詩送之”;清人郝敬既不贊同毛說,也不以朱說為然,他提出此詩合《春秋》微言大義之旨,仲山甫具才德位望,為輔弼重臣,宜常在王之左右,城齊之役,不勞相煩,詩言“袞職有闕”、“式遄其歸”,實有規(guī)諷之意?!缎颉分^“美”,郝謂“諷”,二說視角不同,自然見解相反,然也有共同點,那就是皆著眼于此詩的言外之意,非詩中的基本內容。見仁見智,各有所取,此姑且不論,如果就詩說詩,當以朱熹說為勝。
此詩首章起句不凡,方玉潤《詩經原始》評曰:“工于發(fā)端”,“高渾有勢?!遍_頭四句鄭重提出“人性”這一命題,哲理意味甚濃。前人多認為這是最早的“性善論”,故孟子在《告子章》中引此四句與孔子的闡釋作為論“性善”的理論依據。但從全詩考察,似乎詩人并不是倡導什么“性善論”,他只不過是借天賦予人以善性,為下文歌頌仲山甫張本。戴震《詩補傳》指出:“詩美仲山甫德之純粹而克全,故推本性善以言之。”第一章頌揚仲山甫應天運而生,非一般人物可比,總領全詩。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遺余力贊美仲山甫的德才與政績:首先說他有德,遵從古訓,深得天子的信賴;其次說他能繼承祖先事業(yè),成為諸侯典范,是天子的忠實代言人;再次說他洞悉國事,明哲忠貞,勤政報效周王;繼而說他個性剛直,不畏強暴,不欺弱者;進而回應前幾章,說他德高望重,關鍵靠自己修養(yǎng),不斷積累,因而成了朝廷補袞之臣。詩人對仲山甫推崇備至,極意美化,塑造了一位德才兼?zhèn)?、身負重任、忠于職守、攸關國運的名臣形象。七、八兩章才轉到正題,寫仲山甫奉王命赴東方督修齊城,尹吉甫臨別作詩相贈,安慰行者,祝愿其功成早歸。全詩基調雖是對仲山甫個人的頌揚與惜別,但透過詩中關于仲山甫行事與心理的敘述,從中大體能體察到處于西周衰世的貴族,對中興事業(yè)艱難的認識與隱憂,以及對力挽狂瀾的輔弼大臣的崇敬與呼喚。不難理解,此詩對仲山甫的種種贊美,是真實的、現實的,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,包含著詩人所代表的這一階層的期盼。有人斥此篇為“諛詞”,似乎過苛。
此詩主要以賦敘事,開篇以說理領起;中間夾敘夾議,突出仲山甫之德才與政績;最后偏重描寫與抒情,以熱烈的送別場面作結,點出贈別的主題。全詩章法整飭,表達靈活,為后世送別詩之祖。在《詩經》中此篇說理成分比較濃厚,在詩歌發(fā)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,姚際恒《詩經通論》評開頭四句說:“《三百篇》說理始此,蓋在宣王之世矣。”后世“以理為詩”當溯源于此。此詩語言也很有特色,盡管多用說理、議論,卻不迂腐呆滯,這除了詩人的激情之外,還在于語言運用獨具匠心,詩人多以民間俗語入詩,如表現仲山甫扶弱鋤強的性格特征、贊美仲山甫重視修身立德,都是反用俗語來襯托,這比直說簡潔、形象,又有理趣,說理中注進了詩味,故姚際恒稱此為“奇語”(同上)。詩中一些形象生動、富有哲理的語言,有的經后人使用或提煉,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,如“小心翼翼”、“明哲保身”、“愛莫能助”、“穆如清風”等。善用虛詞與疊字詞本是《詩經》的語言特點,此篇獨特之處是“之”字的運用,全詩十二個“之”字,用于句尾的有九個,其中第六章連用五個“之”字收句,娓娓道來,委婉有致,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,姚際恒指出“多用‘之’字,見纏綿之態(tài)”(同上)。第十、八兩章連用“業(yè)業(yè)”、“捷捷”、“鏘鏘”、“彭彭”、“骙骙”、“喈喈”等疊字詞,鋪敘送行場面的壯觀和行動的迅捷,繪聲繪色,增強了詩的形象性與節(jié)奏感。此詩押韻復雜,除五、六兩章用一韻外,其余各章皆用兩韻,韻腳也變化不定,如第一章則、德為韻,下、甫為韻;而第二章德、則、色、翼、式、力為韻,若、賦為韻;第三章考、保為韻,舌、發(fā)為韻;幾乎無規(guī)則可循,后五章也是如此,譯詩盡可能保留原貌。
- 送任大卿知漢州任大卿知眉州冬卿懷紱行清秋,又送兩卿歸作州。寄聲三州之父老,從今安用思故侯。朝廷擇守重於昔,親擢名卿畀華職。兩卿更是敭歷深,元把麾來復麾出。雙騎紫馬去朝天,羈金絡月凌虹煙。逡巡似惜錦障泥,忽流欲渡不肯前。好官豈為多榮祿,兩卿這歸得吾欲。昨夜流星聲撼屋,光芒照人不成宿。起看北斗行云端,驅策四運無停鞭。勞穿上透多風寒,九州霜露方漫漫。人間分位各有制,行得一分一分是。兩卿去矣吾亦歸,多為天公憐赤子。
- 冬日出郊二首一鞭乘興上山頭,雨腳隨風濕破裘。冬日有情還可愛,忽開云霧見林丘。
- 論語絕句一百首只是人生少琢磨,厄於陳蔡尚弦歌。道之興廢皆由命,雖愬如公奈命何。
- 初夏病起曉步東園二首低枝碧李壓人頭,過雨黃梅滿道周。紅日漏云初試暑,綠陰酣露已偷秋。
- 頌古二十四首云門一曲子,臘月二十五。唱高和得齊,大棒揸出去。
- 木蘭花慢 以上振綺堂刻本趙待制遺稿。朱本恨匆匆賦別,回首望,一長嗟。記執(zhí)手臨流,遲遲去馬,浩浩平沙。此際黯然腸斷,柰一痕、明月兩天涯。南去孤舟漸遠,今宵宿向誰家。別來旬日未曾過,如隔幾年華。縱極目層崖,故人何處,淚落兼葭。聚散古今難必,且乘風、高詠木蘭花。但愿朱顏長好,不愁水遠山遐。
- 宮詞四首鈞樂云中動,鑾輿天上行。百花齊醉日,孤月獨明更。不漏頻催酒,金爐細結甍。春秋有常幸,日日調清平。
- 旅舍書懷寄所知二首(后首一作漢東秋思)思量前事不堪尋,牢落馀情滿素琴。四海豈無騰躍路,一家長有別離心。道從汩沒甘雌伏,跡恐因循更陸沈。寂寞誰應吊空館,異鄉(xiāng)時節(jié)獨沾襟。簟卷兩床琴瑟秋,暫憑前計奈相尤。塵飄馬尾甘蓬轉,酒憶江邊有夢留。隋帝舊祠雖寂寞,楚妃清唱亦風流??蓱z別恨無人見,獨背殘陽下寺樓。
- 春寒燈節(jié)蕭條雷后雪,花天料峭雨余霜。經旬不出無情緒,恰見鵝兒似酒黃。
- 天柱雉兒行當年江上揚風舲,淮山望極排空青。今登天柱賞潛皖,元是吾家翡翠屏。禪業(yè)一室因棲寄,選勝尋幽產真?zhèn)?。虛廊揩蘚讀殘碑,三百年前刊異事。此山開闢至唐初,乾元中作金仙居。彭門大師日崇惠,裁基創(chuàng)始成茅廬。牛頭道化將雄鎮(zhèn),浮世勞生未知信。乘開石上誦蓮文,非謂疏慵效精進??丈桨妆M接清宵,壞衲披肩度寂蓼。玲瓏宛轉斷人虜,七軸圓音震海潮。奇哉有物名緣會,錦繡毛衣勝彩繪。常伴山難興鷓鴣,優(yōu)游飲啄煙霞外。山梁疇昔嘆時哉,此日祗園應世來。昂頭斂翼傍禪石,下風側聽忘驚猜。醍醐灑盡燒心火,暮去朝還無不可。宜成永向佛菩提,春燕秋鴻豈知我。俄聞荒草蛻其身,夢魂夜告生為人。幽奇溪石驗端的,右胥遺翎跡尚新。妙齡自厭居民俗,祝發(fā)依師隱林麓。他經雖授難遽通,唯有芬陀利精熟。師因嘆息省前緣,法種慈薰豈偶然。立名定骨標殊特,靈休表示為佳傅。閑行宴坐何超脫,古鑒無麋罷揮拂。登高臨遠快幽情,滿目風光舊時物。幾席巾瓶侍服勤,半首孜孜十九春。西原危坐順圓寂,武珠數粒輝香新。真源始覺初無礙,月轉祭空水歸海。千圣徒中孰后生,一片靈臺長不昧。回觀輪裹漫周啾,暖日和風戲未休。恩冤追逐蕩不返,六道三途豈自由。君不見潘安夸射賦,洞爾胸兮穿爾嗉。又不見退之詠獵詩,馬前五色隨離彼。云間哮聲懼鷹隼,草中窟伏尤狐貍。魯恭去后無消息,更有仁恩沾動植。桑下馴游哺影時,未必兒童能隱惻。浮屠窣堵鎮(zhèn)盤罔,累聞繼夕勝禪光。圣賢田地亦如此,方寸凡情未可量。蜀川鸚鵡持經法,舍利精熒滿金匣。至今憶日慘嚴滋,群類悲鳴繞層塔。近幾濡須釋子家,松枝雀化皆稱嗟??椇敛粍訋缀?,鄱然只恐臨蒼霞。賢王國士稱奇絕,巨石豈碑爭頌說。妙墨高文璨斗星,陵遷谷變相磨減。也知靈識盡超冥,證出斯禽事顧相。寄言嗜欲沈迷者,請看天柱雉兒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