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如畫江山與身在長安的我沒太多關系,暫且在長安度盡春天。
一樹的梨花與溪水中彎彎的月影,不知這樣美好的夜屬于誰?
注釋
不關身:不關己事。
長安:唐代都城,今西安。暮春:晚春。
雜詩·舊山雖在不關身問答
問:《雜詩·舊山雖在不關身》的作者是誰?
答:雜詩·舊山雖在不關身的作者是佚名
問:雜詩·舊山雖在不關身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雜詩·舊山雖在不關身是唐代的作品
問:雜詩·舊山雖在不關身是什么體裁?
答:七絕
問:出自佚名的名句有哪些?
答:佚名名句大全
雜詩·舊山雖在不關身賞析
這首詩意境很像唐代詩人常建的另一首詩:“家園好在尚留秦,恥作明時失路人??址旯世嵇L花笑,且向長安過一春?!保ā堵涞陂L安》)兩首詩不但字句相似,聲韻相近,連那羈旅長安、有家難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處。
然而二詩的意境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,又有著極為明顯的差別。
常建寫的是一個落第的舉子羈留帝京的心情,具體情事交代得過于落實、真切,使詩情受到一些局限。比較而言,倒是這位無名詩人的“雜詩”,手法高妙,更富有藝術感染力。
“舊山雖在不關身”,也就是“家園好在尚留秦”。常詩既說到“長安”又說“留秦”,不免有重復之累;此詩說“不關身”也是因“留秦”之故,卻多表現(xiàn)了某種遺憾的意味,用字洗煉。
“且向長安過暮春”與“且向長安過一春”,意思差不多,都是有家難歸。常詩卻把那原委一古腦兒和盤托出,對家園的思念反而表現(xiàn)不多,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喪;這首《雜詩》作法正好相對。詩人拋開了那切實的具體情事,而把篇幅讓給那種較空靈的思想情緒的刻畫。
“一樹梨花一溪月?!蹦鞘桥f山的景色、故鄉(xiāng)的花。故鄉(xiāng)的梨花,雖然沒有嬌嬈富貴之態(tài),卻樸實親切,在飽經世態(tài)炎涼者的心目中會得到不同尋常的珍視。雖然只是“一樹”,卻幽雅高潔,具備一種靜美。尤其在皎潔的月光之下,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,那一樹梨花簡直像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。三句不僅意象美,同時形式美 ?!耙粯淅婊ā迸c“一溪月”的句中 排比,形成往復回環(huán)的節(jié)律,對表達一種回腸蕩氣的依戀懷緬之情有積極作用 。從修辭角度看 ,寫月用“一溪”,比用“一輪”更為新奇,它不但同時寫到溪水 ,有一箭雙雕的效果,而且把不可攬結的月色,寫得如捧手可掬,非常生動。
這里所寫的美景,只是游子對舊山片斷的記憶,而非現(xiàn)實身歷之境。眼下又是暮春時節(jié),舊山的梨花怕又開了吧,她沐浴著月光,靜聽溪水潺溪,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。然而這一切都“雖在不關身”了。“不知今夜屬何人?”總之,是不屬于“我”了。這是非??酀y受的心情?;ㄔ卤緹o情,詩人卻從“無情翻出有情”。這種手法也為許多唐詩人喜用。蘇頲的“可惜東園樹,無人也著花”(《將赴益州題小園壁》)、岑參的“庭樹不知人去盡,春來還發(fā)舊時花”(《山房春事》),都是著例。此詩后聯(lián)與蘇、岑句不同者,一是非寫眼前景,乃是寫想象回憶之境,境界較為空靈;一是不用陳述語氣,而出以設問,有一唱三嘆之音。
這首《雜詩》不涉及具體情事,但它所表現(xiàn)的情感,比常建詩更細微,更帶普遍性,更具有興發(fā)感動的力量,能在更大范圍引起共鳴。這恰如清人吳喬所說:“大抵文章實做則有盡,虛做則無窮。雅、頌多賦是實做,風、騷多比興是虛做。唐詩多宗風、騷,所以靈妙?!保ā秶鸂t詩話》)。
- 題精舍寺勝景不易遇,入門神頓清。房房占山色,處處分泉聲。詩思竹間得,道心松下生。何時來此地,擺落世間情。
- 詠鐘山周子無心隱姓名,裂荷焚芰使猿驚。不能高枕云中臥,瑣悄貪它墨綬榮。
- 奉天門朝賀曉日初臨萬歲山,寶幢華蓋列朝班。九重天上來仙樂,五色云中識圣顏。深殿卷簾香霧裊,近臣傳制佩聲還。嵩呼齊祝恩如海,散八陽和滿世間。
- 泊雁泊雁鳴深渚,收霞落晚川。柝隨風斂陣,樓映月低弦。漠漠汀帆轉,幽幽岸火然。壑危通細路,溝曲繞平田。
- 觀明州圖明州城郭畫中傳,尚記西亭一艤船。投老心情非復昔,當時山水故依然。
- 送洪景盧內翰使虜檄到中原殺氣銷,穹廬那敢說天驕。今年蕃始來和漢,即日燕當遠徙遼。北土未乾遺老淚,西陵應望孝孫朝。著鞭往矣功名會,麟閣丹青上九霄。
- 興唐寺天臺國清寺,天下稱四絕。我來舉唐游,于中更無別。枿木劃斷云,高峯頂積雪。檻外一條溪,幾回流碎月。
- 偈頌七十六首雪山六年凍不死,一麻一麥餓不死。無端更道悟明星,跶倒至今扶不起。普賢蹙頞,文殊偷喜。
- 嘉禾百詠水陸院白晝重門寂,蒼苔古殿深。老僧香火罷,松柏夜森森。
- 風瀑竹閣住杏花雨。便新晴、等閑勾引,香車成霧。璧月光中簫鳳遠,裊裊馀音如縷。誚一似、群仙府。天意乍隨人意好,漸星橋、度漢珠還浦。又何啻、列千炬。晚來乍覺陰盤固。笑人間、玉瓶瑤瑟,錦茵雕俎。無限升平宣政曲,回首中原何處??Q鏑、已無宮武。撲面胡塵渾未掃,強歡謳、還肯軒昂否。縈舊恨,為誰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