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譯和注釋
譯文
沿著山崖上的小路,腳踏著深青色的崖壁,半山坳的山泉和巖石被寒冷的云朵環(huán)繞著。
隱者飲著自己釀制的好酒不出家門,殘花落滿地面,絲毫沒有人的行跡。
注釋
①徑:小路。
②崖:山崖。
③蒼:深青色。
④塢:山坳。
⑤抱:環(huán)繞,圍繞。
⑥山翁:指詩題中詩人所訪的隱者。
⑦酒熟:酒釀制結束。
訪隱者問答
問:《訪隱者》的作者是誰?
答:訪隱者的作者是郭祥正
問:訪隱者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訪隱者是宋代的作品
問:一徑沿崖踏蒼壁,半塢寒云抱泉石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一徑沿崖踏蒼壁,半塢寒云抱泉石 出自 宋代郭祥正的《訪隱者》
問:一徑沿崖踏蒼壁,半塢寒云抱泉石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一徑沿崖踏蒼壁,半塢寒云抱泉石 的下一句是 山翁酒熟不出門,殘花滿地無人跡。
問:出自郭祥正的名句有哪些?
答:郭祥正名句大全
訪隱者賞析
這首小詩,前兩句寫“訪”。詩說一條小路,沿著山崖,靠著青翠的山壁,直通向山的深處,山中寒云繚繞著山泉危石。詩極力鋪寫了隱者所居之地的環(huán)境,通過這幽深靜闃的環(huán)境,突出隱居在這里的人的避世脫俗、高蹈絕塵的襟懷,未寫人而人已呼之欲出。第一句的詩眼“踏”字下得很切,呼應詩題“訪”字,使山景是作為詩人在來訪途中所見,山路與山坳的兩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層次,益顯得山高幽深。如改成“近”、“貼”等類詞,便成了單純寫景,跌入下乘。第二句的“抱”字,形象地刻繪出泉水蜿蜒、山石清秀、云氣繚繞的景況,很見錘煉之工。
三、四句寫隱者喝著自釀的酒,頹然醉倒,足不出戶,門外落紅滿地,無人灑掃。這兩句不直說隱者之高,只是通過他疏懶閑適、脫略形骸的生活,表現(xiàn)他與世無爭、萬事不關心的淡泊情懷,與宋邵雍《安樂窩》絕句中的后兩句“擁衾側臥未欲起,簾外落花撩亂飛”極為相近。詩即事達情,與上兩句的景物描寫合成一個整體,由此表達自己對隱者的崇敬。
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,出仕與歸隱是一對矛盾。由于自身的抱負與向往在現(xiàn)實中得不到滿足,便促使詩人們轉而贊美自然,贊美返回自然的隱士。自從陶淵明熱衷于“方宅十余畝,草屋八九間,榆柳蔭后檐,桃李羅堂前”(《歸園田居》)的生活以來,不少詩人謳歌無憂無慮、沉湎自然的生活,要“獨無外物牽,道此幽居情”(韋應物《幽居》)。發(fā)展到最后,把疲倦于現(xiàn)實生活的觀念進一步變化成疲倦于一切,連日常的應酬、灑掃,朋友間的來往也不放在心上,以門外青苔、落花不掃、人跡不到為高,如賈島詩所述“自從居此地,少有事相關。積雨荒鄰圃,秋池照遠山。硯中枯葉落,枕上斷云閑”,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。郭祥正這首詩的三、四句,贊賞隱士閉門飲酒,門無人跡,落花狼藉,也是這種思想的延伸,可視作中國寫隱士的詩的共同點。
- 楊柳枝詞已作綠絲籠曉日,又成飛絮撲晴波。隋家不合栽楊柳,長遣行人春恨多。
- 秋懷少年萬里度關河,老遇秋風感慨多。草圣詩情元未減,若無明鏡奈君何!
- 芥庵自述不厭城隅僻,新成芥子庵。負暄真化國,空想極毗嵐。日月須彌頂,風云鈷鉧潭。冬窮數(shù)九九,玄旨扣三三。何假維摩榻,偶同彌勒龕。氎巾方縱解,驪頷或深探。處遁心無悶,居貧實不貪。微塵無盡藏,安住我伽藍。
- 九月五日晴暖步后園海氣烘晴入斷霞,半空云影界山斜。輕羅小扇游蜂畔,只比東風有菊花。
- 菩薩蠻看燈元是菩提葉。依然會說菩提法。法似一燈明。須叟千萬燈。燈邊花更滿。誰把空花散。說與病維摩。而今天女歌。
- 衛(wèi)卿叔自青旸寄詩一卷以飲酒果核殽味烹茶齋金杯制宅初奠方,夏木陰陰囀鸝黃。紫絲步障百里長,魚軒象服池閣涼。笙歌嘈雜聞未嘗,何止一曲杜韋娘。珠屨玳簪迎送忙,羅幃繡幕圍風香。須臾料理龍陽鄉(xiāng),木奴千頭可充腸。
- 句湖上收宿雨。故國思如此,若為天外心。(《寄白公》。并見張為《主客圖》)東屯滄海闊,南讓洞庭寬。(秋水詠?!都o事》)翠粒照晴露。(見《侯鯖錄》)。銀花垂院榜,翠羽撼絳鈴。(《雪》。《天中記》)
- 江城子淡香幽艷露華濃。晚妝慵。略勻紅。春困懨懨,□□鬢云松。早是自來蓮步小,新樣子,為誰弓。畫堂西畔曲欄東。醉醒中??啻掖?。卷上珠簾,依舊半床空。香炧滿爐人未寢,花弄月,竹搖風。
- 遣興二首酒腸詩膽兩輪囷,已病方知愛重身。慈母絕憐嘔心[以下原殘缺八面]
- 除夜吟咚咚夜漏嚴軍鼓,鼓聲入云云欲舞。寒風奰屃頑無聲,野色埋光暗塵土。梅花隨臘散胡笳,胡笳曉色明春圃。春風直莫媚新聲,聲斷梅花還作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