攤錢晝浪看三老,杖藜晚岸尋名緇
出自宋代丁逢《次袁尚書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韻》:
半雨半晴山弄姿,濕云吹風不成癡。
蘼蕪漸遍楚宮碧,葡萄未漲巴江遲。
西南大尹初涉境,山川效職加瑰奇。
翠屏窺窗故娟妙,松巒映掩相參差。
浮云擊汰睨青壁,靈君一去今安之。
吟情浩蕩隘宇宙,萬景敢云驕莫隨。
當年楚境半天下,孱王醉夢方昏疲。
珊瑚玉佩赤帝女,星髾羽蓋蜺旌旗。
錫符賜榮豈無意,侍臣托諷褰幬帷。
尹今文采繼騷雅,夢得詩魂羞竹枝。
吾行一百八盤上,鑽天但覺天云低。
荒荒野驛虎豹怒,陰陰嶺樹猿猱嬉。
危登險陟倦三伏,口呿背浹嗟胡為。
豈知舟行有奇觀,山靈秘惜留歸時。
青簾白舫夙已具,芒鞋布襪將從茲。
胸中邱壑未塵土,頭上歲月從驅馳。
雖無勝具逐支許,尚有樂趣同周施。
何當投劾便歸去,發(fā)船打鼓清江湄。
更催尺一喚公覲,同看二六浮修眉。
常山蛇陣想魚腹,建溪龍焙傾蟇頤。
攤錢晝浪看三老,杖藜晚岸尋名緇。
昔人汶嶺寄書帖,更歌蜀道先吁嘻,未若尹外岳牧中丞疑,惠愛春江之赴滄海,清明秋月之掛峨嵋。
盡驅三峽波濤筆,第入思齊訪落詩。
注釋參考
攤錢
(1).du{1-1}博的一種。近世有搖攤,以骰子搖出點數(shù),以四除之,視其有無馀數(shù),或馀數(shù)為一、二或三,以博勝負。此亦自攤錢變化而來?!逗鬂h書·梁冀傳》“意錢之戲” 李賢 注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《纂文》:“詭億一曰射意,一曰射數(shù),即攤錢也?!?唐 杜甫 《夔州歌》之七:“長年三老長歌里,白晝攤錢高浪中?!?宋 陸游 《入蜀記》卷五:“因問何謂攤錢,云:博也。” 清 金學詩 《牧豬閑話·壓寶壓扠揸攤》:“隨手取錢數(shù)十枚,不拘多寡,納於器中。俟眾人壓畢,乃取計之,每四枚為盈數(shù),統(tǒng)計凡為四者若干,餘零或一或二或三或成數(shù),分為四門,以壓得者勝……俗謂之攤錢,亦曰攤舖?!?/p>
(2).分擔出錢。 張?zhí)煲?《兒女們》二:“他怕土匪--可叫咱們攤錢?!?/p>
三老
(1).古代掌教化之官。鄉(xiāng)、縣、郡均曾先后設置?!抖Y記·禮運》:“故宗祝在廟,三公在朝,三老在學?!薄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叭虾澜芙栽唬骸畬④娚肀粓詧?zhí)鋭,伐無道,誅暴 秦 ,復立 楚 國之社稷,功宜為王。’”《漢書·高帝紀》上:“舉民年五十以上,有脩行,能帥眾為善,置以為三老,鄉(xiāng)一人。擇鄉(xiāng)三老一人為縣三老,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?!薄逗鬂h書·循吏傳·王景》:“父 閎 為郡三老?!?/p>
(2).指國三老,多以致仕三公任之。《逸周書·大匡》:“王乃召冢卿、三老、三吏、大夫、百執(zhí)事之人,朝於大庭。” 朱右曾 校釋:“三老,國老也。謂致仕者?!薄吨軙と辶謧餍颉罚骸跋略t尊太傅 燕公 為三老。”參見“ 三老五更 ”。
(3). 東漢 赤眉農民起義軍最高首領的稱號?!逗鬂h書·劉盆子傳》:“ 瑯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,眾百餘人轉入 太山 ,自號三老?!薄顿Y治通鑒·漢光武建武元年》:“諸三老、從事皆大會。” 胡三省 注:“赤眉諸帥最尊者號三老,次從事?!?/p>
(4).指上壽、中壽、下壽。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:“公聚朽蠹,而三老凍餒?!?杜預 注:“三老、謂上壽、中壽、下壽。皆八十已上?!?/p>
(5).道教指上元老君、中玄老君、下黃老君。《黃庭內景經(jīng)·脾部》:“注念三老子輕翔。” 梁丘子 注:“三老謂元老、玄老、黃老之君也?!?/p>
(6).柁工。 唐 杜甫 《撥悶》詩:“長年三老遙憐汝,捩舵開頭捷有神。” 仇兆鰲 注:“ 蔡 注:‘峽中以篙師為長年,舵工為三老?!?邵 注:‘三老,捩船者,長年,開頭者?!?宋 陸游 《入蜀記》五:“問何謂長年三老,云梢工是也?!?清 沉受宏 《九龍灘》詩:“長索條分眾攬舟,獨把操篙付三老?!?/p>
(7).稱三個德高望重的老前輩。所指不一。 宋 王應麟 《小學紺珠·名臣下·三老》謂 文彥博 、 張方平 、 范鎮(zhèn) 為國之三老, 傅堯俞 、 范純仁 、 劉摯 為 和州 三老?!对贰埖螺x傳》:“﹝ 張德輝 ﹞與 元裕 、 李冶 游 封龍山 ,時人號為‘龍山三老’云?!薄睹魇贰の脑穫魉摹ぬ茣r升》:“﹝ 唐時升 ﹞與里人 婁堅 、 程嘉燧 并稱曰‘練川三老’?!?/p>
(8).泛指有聲望的老人。 清 趙翼 《謁補山制府奉呈》詩:“望高已共尊三老,才大疑兼用五官。” 清 金和 《圍城紀事六吟·警奸》:“往往當路橫要遮,道旁三老私嘆嗟。”
杖藜
(1).謂拄著手杖行走。藜,野生植物,莖堅韌,可為杖。《莊子·讓王》:“ 原憲 華冠縰履,杖藜而應門。” 唐 杜甫 《暮歸》詩:“年過半百不稱意,明日看云還杖藜。” 宋 蘇軾 《鷓鴣天》詞:“村舍外,古城旁。杖藜徐步轉斜陽。” 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六》:“開牖有時邀月入,杖藜到處避人行?!?/p>
(2).藜杖;拐杖。 唐 護國 《贈張駙馬斑竹柱杖》詩:“此君與我在云溪,勁節(jié)奇文勝杖藜?!?宋 秦觀 《寧浦書事》詩之五:“身與杖藜為二,對月和影成三?!?明 孫仁孺 《東郭記·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》:“諳盡江湖味,執(zhí)青青杖藜?!?/p>
名緇
1.指名僧。緇,黑色僧衣。丁逢名句,次袁尚書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韻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