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先秦公羊高《春王正月》:
元年者何?君之始年也。
春者何?歲之始也。
王者孰謂?謂文王也。
曷為先言“王”而后言“正月?”王正月也。
何言乎王正月?大一統(tǒng)也。
。
公何以不言即位?成公意也。
何成乎公之意?公將平國而反之桓。
曷為反之桓?桓幼而貴,隱長而卑。
其為尊卑也微,國人莫知。
隱長又賢,諸大夫扳隱而立之。
隱于是焉而辭立,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;且如桓立,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。
故凡隱之立,為桓立也。
隱長又賢,何以不宜立?立適以長不以賢,立子以貴不以長。
桓何以貴?母貴也。
母貴,則子何以貴?子以母貴,母以子貴。
注釋參考
尊卑
(1).貴賤;位分的高低?!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懊髯鸨熬糁鹊燃墸饕圆畲蚊镎?,臣妾衣服以家次?!薄端鍟ひ魳分旧稀罚骸岸Y逾其制,則尊卑乖;樂失其序,則親疏亂?!?魯迅 《朝花夕拾·范愛農(nóng)》:“我那時也很不滿,暗地里想:連火車上的坐位,他們也要分出尊卑來?!?/p>
(2).指長輩和晚輩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。”《后漢書·烏桓傳》:“婿隨妻還家,妻家無尊卑,旦旦拜之,而不拜其父母?!?周而復(fù) 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三十:“她也很生氣,頭一回見面,說話這么不客氣,簡直不拿她當(dāng)嬸嬸看待,沒有個長幼尊卑?!?/p>
國人
(1).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內(nèi)的人。《周禮·地官·泉府》:“國人郊人從其有司。” 賈公彥 疏:“國人者,謂住在國城之內(nèi),即六鄉(xiāng)之民也。”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 子駟 帥國人盟于大宮?!薄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?叔齊 亦不肯立而逃之。國人立其中子?!?范文瀾 蔡美彪 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一編第三章第五節(jié):“農(nóng)民住在田野小邑,稱為野人;工商業(yè)者住在大邑,稱為國人?!?/p>
(2).國內(nèi)之人,全國的人?!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皣私栽徊豢?,然后察之。” 唐 韓愈 《題楚王廟》詩:“猶有國人懷舊德,一間茅屋祭 昭王 。” 宋 葉適 《祭潘叔度文》:“若夫父母兄弟,安其義而不以為勞;朋友國人,化其節(jié)而不以為異?!?鄒魯 《中國同盟會》:“國人相視,皆伯叔兄弟諸姑姊妹,一切平等?!?/p>
公羊高名句,春王正月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