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門何悔吝,牖下斂朝衣
出自宋代張?jiān)伞锻炝痔旌汀罚?/h2>嘆息宜春守,抽簪未亂歸。
不應(yīng)徒告老,要是久知幾。
筑室聊遮雨,耘田止療饑。
杜門何悔吝,牖下斂朝衣。
嘆息宜春守,抽簪未亂歸。
不應(yīng)徒告老,要是久知幾。
筑室聊遮雨,耘田止療饑。
杜門何悔吝,牖下斂朝衣。
注釋參考
杜門
杜門 (dùmén) 閉門 close the door 光退門閭,杜門自守。——《漢書·孫光傳》 而又剪發(fā)杜門。——明·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悔吝
亦作“ 悔恡 ”。1.災(zāi)禍。《易·繫辭上》:“悔吝者,憂虞之象也。” 漢 應(yīng)劭 《風(fēng)俗通·正失·東方朔》:“ 文帝 時(shí)政頗遺失,皆所謂悔恡小疵耶?!?唐 杜甫 《送李校書》詩(shī):“每愁悔吝作,如覺天地窄。” 清 黃景仁 《閑居》詩(shī):“名象實(shí)易玩,悔吝虛已消。”
(2).悔恨。《后漢書·馬援傳》:“出征 交阯 ,土多瘴氣, 援 與妻子生訣,無(wú)悔吝之心。” 三國(guó) 魏 劉劭 《人物志·釋爭(zhēng)》:“若然者,悔恡存于聲色,夫何顯爭(zhēng)之有哉!” 唐 李咸用 《猛虎行》:“須知《易水歌》,至死無(wú)悔吝?!?明 唐順之 《與董后峰憲副書》:“野人一入仕途,百般悔吝,禪家所謂猢孫入布袋,真可一笑也?!?/p>
(3).謂追悔顧惜。 唐 司空?qǐng)D 《疑經(jīng)》:“縱天王制用失節(jié),多取於諸侯,如欲垂誡,即書於 周 史可矣;若書於諸侯之史,是悔恡其貨而侮王命也?!?/p>
牖下
戶牖間之前;窗下。亦借指壽終正寢。《詩(shī)·召南·采蘋》:“于以奠之?宗室牖下。” 鄭玄 箋:“牖下,戶牖間之前。”《左傳·哀公二年》:“ 畢萬(wàn) ,匹夫也。七戰(zhàn)皆獲,有馬百乘,死於牖下?!?杜預(yù) 注:“死於牖下,言得壽終?!?宋 王明清 《揮麈后錄》卷七:“當(dāng)時(shí)侍行如 童貫 、 梁師成 輩皆坐誅,而 俅 獨(dú)死於牖下?!?清 和邦額 《夜譚隨錄·貓怪》:“作官二十年,草菅人命者不知凡幾,尚思恬退林泉,正命牖下,妄想極矣?!?魯迅 《書信集·致李秉中》:“我之伏處牖下,一無(wú)所圖?!?/p>
朝衣
(1).君臣上朝時(shí)穿的禮服?!睹献印す珜O丑上》:“立於惡人之朝,與惡人言,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。”《后漢書·劉寬傳》:“使侍婢奉肉羹,飜污朝衣?!?唐 崔峒 《初拜命后酬丘二十二見贈(zèng)》詩(shī):“江海久垂綸,朝衣忽掛身?!?清 昭槤 《嘯亭續(xù)錄·朝服龍團(tuán)》:“定制,惟皇上御服朝衣,於腰闌下前后繡龍團(tuán)各四,諸王以下皆用素緞數(shù)則,以為辨別。”
(2).借指朝廷官員。 唐玄宗 《首夏花萼樓觀群臣宴寧王山亭回樓下又申之以賞樂賦詩(shī)》:“九歌揚(yáng)政要,六舞散朝衣。” 宋 葉適 《中奉大夫尚書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銘》:“當(dāng) 慶元 、 嘉泰 間,朝衣負(fù)涂炭之羞而以冰玉自潔,青蠅蒙樊棘之誚而與鴻鵠偕逝?!?/p>
張?jiān)擅洌炝痔旌兔?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2青云寶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