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南北朝沈約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
朝日出邯鄲。
照我叢臺(tái)端。
中有傾城艷。
顧景織羅紈。
延軀以纖約。
遺視若回瀾。
瑤裝映層綺。
金服炫雕欒。
幸有同匡好。
西仕服秦官。
寶劍垂玉貝。
汗馬飾金鞍。
縈場(chǎng)類轉(zhuǎn)雪。
逸控寫騰鸞。
羅衣夕解帶。
玉釵暮垂冠。
注釋參考
叢臺(tái)
(1).臺(tái)名。 戰(zhàn)國(guó) 趙 筑,在 河北 邯鄲 城內(nèi),數(shù)臺(tái)相連,故名。《漢書·鄒陽傳》:“夫全 趙 之時(shí),武力鼎士袨服 叢臺(tái) 之下者一旦成市,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?!?唐 李遠(yuǎn) 《聽話叢臺(tái)》詩:“有客新從 趙 地回,自言曾上古 叢臺(tái) 。” 清 吳偉業(yè) 《讀魏石生<懷古詩>》詩:“家近 叢臺(tái) 推意氣,山開全 趙 見平蕪。”
(2).臺(tái)名。 戰(zhàn)國(guó) 楚 筑,在今 河南 商水 縣。 宋 樂史 《太平寰宇記·河南道十·陳州》:“此臺(tái)蓋 襄王 所筑也,非 趙 之 叢臺(tái) ,名同事異。按 郎蔚之 《陳州舊圖》云:‘ 楚王 游觀弋釣地,或稅駕於此,往往有嘉禾叢生,因以為名也?!?/p>
沈約名句,日出東南隅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