涂歌涵太和,送賀仰高拱
出自宋代韓維《和吳九王二十八雪詩》:
方冬氣潛溫,得晚陰始重。
狂隨風力翻,怒若云面涌。
中微玉霏屑,后盛毛紛氄。
寒光動城闕,甘滋入田壟。
鵬騫海水飛,驥憤鹽車覂。
索樓巧作層,覆道高城甬。
群方破昏霧,萬物被光寵。
涂歌涵太和,送賀仰高拱。
判官坐丞華,賦詩掩垂隴。
貂裘擁宵談,金杯落晨捧。
此興吾不薄,君門旦當踵。
注釋參考
涂歌
行人于途中唱的歌謠。 唐 崔令欽 《<教坊記>序》:“ 晉氏 兆亂,涂歌是作;終被諸管絃,載在樂府?!眳⒁姟?涂歌里抃 ”。
太和
見“ 太和 ”。
亦作“ 大和 ”。1.天地間沖和之氣?!兑住で罚骸氨:洗蠛停死?。”大,一本作“ 太 ”。 朱熹 本義:“太和,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?!薄稘h書·敘傳上》:“沐浴玄德,稟卬太和?!薄段倪x》作“太龢”。 唐 元稹 《競渡》詩:“數(shù)極鬭心息,大和蒸混元。” 清 陳夢雷 《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》:“神人之怨恫俱消,太和積為豐登之慶。”
(2).人的精神、元氣;平和的心理狀態(tài)。 唐 劉長卿 《同姜濬題裴式微余干東齋》詩:“藜杖全吾道,榴花養(yǎng)太和?!?宋 司馬光 《論燕飲狀》:“伏望陛下當此之際,悉罷燕飲,安神養(yǎng)氣……無益奉養(yǎng)者,皆不宜數(shù)御以傷大和?!?宋 陸游 《蓬戶》詩:“白頭萬事都經(jīng)遍,莫為悲傷損太和。”
(3).謂太平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七啟》:“吾子為太和之民,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?!薄段倪x·顏延之<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>》:“太和既融,收華委世?!?李善 注:“太和,謂太平也?!?唐 陸贄 《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》:“思與海內(nèi)同臻大和?!?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天下太和,兵革不興。” 清 唐孫華 《國學進士題名碑》詩:“昔聞有 明 全盛日,長養(yǎng)宇宙登太和?!?/p>
(4).和睦。 清 惲敬 《答陳云渠書》:“然家庭大和,文史足用,仰不愧古,俯不愧今,吾弟固有以自樂矣?!?/p>
(5). 魏 鼓吹曲名。《晉書·樂志下》:“改《上邪》為《太和》,言 明帝 繼體承統(tǒng), 太和 改元,德澤流布也?!?/p>
(6).雅樂名。 唐 段安節(jié) 《樂府雜錄·雅樂部》:“郊天及諸壇祭祀,即奏太和、沖和、舒和三曲?!薄督鹗贰分旧稀罚骸澳巳〈髽放c天地同和之義,名之曰‘太和’。”
高拱
(1).兩手相抱,高抬于胸前。安坐時的姿勢?!赌印し侨逑隆罚骸熬粞远从欣?,則高拱下視,會噎為深?!?漢 賈誼 《新書·權(quán)重》:“力當能為而不為,畜亂宿禍,高拱而憂其紛也?!?宋 王安石 《李璋下第》詩:“浩蕩宮門白日開,君王高拱試羣材。” 清 陳康祺 《郎潛紀聞》卷五:“深居高拱,不如詢訪臣鄰;批答詳明,不若親承顏色?!?/p>
(2).高高凸起。 明 徐弘祖 《徐霞客游記·滇游日記七》:“正殿之后,層臺高拱,上建 法云閣 。”
韓維名句,和吳九王二十八雪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雙人大比拼3